生物识别方法都有哪些,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1968年,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动物实验正在紧张进行,这个持续了整整1780天的实验可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所谓“乌托邦”,指的就是没有压力,一切平等,如同童话世界一般美好的社会。
而这个实验就是为老鼠提供一个天堂般的生活环境,被称之为“25号宇宙”,目的是看看老鼠最终是个怎样的结局。
可是,这场实验的结果令人感到震惊,原来,所谓的“乌托邦”并不是人们期待的样子,而在这个人为制造的“天堂”里,这些老鼠竟然都走向了灭亡。
那么,在这个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的实验环境中,生命力顽强的老鼠为什么没有出现计划中的“数量暴涨”的情况,反而是经过了1780天,这些老鼠全都灭亡了呢?
别急,接下来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中,详细地说说这个故事。这个实验是由美国的一个名叫约翰·卡尔霍恩(John B. Calhoun)的生物学家做的。
约翰·卡尔霍恩在年轻时尤其喜欢研究各种鸟类动物,在他15岁的时候就能独自在专门研究动物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后来,他在学业上十分努力,最终进修到了博士学位,而他的研究方向也慢慢偏向于研究动物的行为。
约翰·卡尔霍恩和老鼠似乎有着不解的缘分,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挪威大鼠的习性,而他毕业后干的工作也和老鼠息息相关。
在1947年,当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卡尔霍恩开始了“老鼠乌托邦”实验的雏形,他把一块接近1000平方米的林地作为第一次实验的场地。
他决定在这里修建一个属于老鼠的天堂,目的就是使他的实验鼠们自由自在、毫无压力地生活。最后,约翰·卡尔霍尔就把这个老鼠的天堂称为“鼠城”。
这个鼠城的面积比较宽广,预估可以支持5000只老鼠在这里生活。约翰为了让老鼠无忧无虑地生活,就给这些老鼠准备了足够的食物和水。
此外他还为老鼠配备了相应的医疗服务,可以说老鼠被照顾得十分周全,而唯一限制的条件就是这些老鼠只能够在鼠城这么大的范围内生存和活动。
可是,鼠城里的进展却与想象不太一样,甚至还有点奇怪。约翰·卡尔霍恩最开始往鼠城里投放了5只已经怀孕的母鼠,但这5只“元老级”的母鼠却并不“高产”。
尽管老鼠的数量在增长,但是却无法超过200只,基本上只能维持在150只左右,而这与鼠城的最大容量5000只相差甚远。
这个结果也引起约翰·卡尔霍恩对种群密度这个问题的关注。在这5年之后,约翰就加入了心理健康部,在这里他也有了更为完善的条件和设备来进行他的老鼠实验。
在那个时候,约翰·卡尔霍恩并不是一人,他也有一个小团队。他的团队成员为他专门设计了一款老鼠的实验场地,其中较为经典的就是这个方形的场地。
这个方形场地的长度约为4.5米,宽度约为3米,通过错落的电网分成了4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提供有无限的食物和水,里面还有专门为老鼠打造的小房子。
虽说这个场地被分成了4个区域,可是这4个区域并没有完全独立,中间有3座小桥将这些区域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给这4个区域逆时针编号,那么第一、第二区域是相通的,第二、第三区域是相通的,第三、第四区域是相通的,但第四区域与第一区域却不相通,所以整个布局基本呈现像“U”型一样。
当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准备好后,就要开始投放老鼠了。第一批一共进去了32只老鼠,公母的数量各一半,并且都是成年鼠。
根据计划推测,方形场地中的老鼠们估计会很快进行繁殖,要不了多久,这里面的老鼠数量就可以突破场地的极限,也就是40只。
但是约翰·卡尔霍恩计划不会立刻终止实验,他想要让老鼠的数量自然繁殖到80只,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实验初期,这里面的母鼠在4个区域的分布情况都很均衡,然而公鼠之间会产生打斗的情况。而这打斗一结束,作为胜利方的公鼠就会霸占了更多的母鼠,而败方的公鼠们只能躲着这些胜利者。
随着实验进行,接下来又发生了奇怪的现象,这些低等的公鼠不再去试图去追求母鼠,哪怕是共处于一个地方也不会。相反一些低等的公鼠甚竟然会去追求高等的公鼠,而且这些高等的公鼠也不抗拒。
最后这些低等的公鼠慢慢地分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公鼠不会参与各种竞争,但会试着追求任何老鼠,而这不会受到性别、年龄、亲缘这些因素影响。
第二种类型的公鼠如同局外者,它们的行动非常缓慢,基本不会和其它老鼠互动,社交活动也不参加。所以这类老鼠的外表毫发无损,也没有打斗过的迹象。
第三种类型的老鼠和第一类有点类似,但是它们就算受到了来自高等公鼠的攻击,也会疯狂地去追求母鼠。
此外,约翰还发现老鼠之间的社交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了,它们更喜欢去扎堆吃食物。当然,如此频繁的活动也会让母鼠更难照顾好它们的幼崽。
伴随着实验进行,这些老鼠出现了大问题。因为实验场地的空间有限制,所以到了后期,这里面的母鼠经常都会遭到来自公鼠的“追求”行为。
而母鼠受到雄激素的作用后普遍会伤害到小老鼠,所以老鼠幼崽的S亡率很高,这直接让整个鼠群的繁育进程停止了。
最终约翰能够基本确定这里面的整个鼠群会走向毁灭,于是他就终止了这个实验。最开始约翰还对这个实验结果留有希望,他就挑选出了最健康的4只公鼠和母鼠,尝试重新恢复种群,可是它们的幼崽都没有存活下来。
约翰也做了许多次类似的实验,比如改变老鼠的食物种类,或者改变刚开始的老鼠数量等,可是最后呈现的结局都是这些老鼠走向了毁灭。
直到1962年,约翰·卡尔霍恩在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其中6次实验过程。文章一经发表,许多读者都对这个实验结果感到吃惊。
在当时,读者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这样的实验和人类社会进行比较,特别是那些人口急剧增长的大城市。
而实验中老鼠们的一些行为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节奏快、压力大、子女缺少照顾等等。
当然,也有读者对约翰的这个老鼠实验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个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最后,约翰的“终极版”老鼠乌托邦实验出来了。
约翰把他制造的这个老鼠家园命名为“25号宇宙”,从刚开始的方案设计到最终论文被发表出来,这个过程一共花了11年。
“25号宇宙”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老鼠天堂,在无限食物、水的供应下,还没有电网和桥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大环境。
这个里面有16个老鼠的屋,而在场地中央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布满了食物和水源,整个实验场地估计可以让3800多只老鼠生存。
这一次约翰依然投放了4公4母一共8只老鼠进去,并且他也不再干预鼠群。刚开始,这8只老鼠没有快速进入状态,花了一些时间才慢慢适应环境,而这期间也出现过争斗的现象。
直到第104天,一个新的阶段来了。这些老鼠开始快速地繁殖,以每55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一直持续到第315天,这个增长速度才降了下来。
而从这个时候开始,老鼠们出现了和之前实验一样的情况。首先是较为强势的老鼠占领了宿舍,而许多低等老鼠则只能被迫拥挤在场地的中心处。
这样一来,它们不仅打不过强势的老鼠,又被限制在了这里,每天什么也不能干,无所事事。最后它们变得暴躁起来,去攻击同伴,而那些被打的老鼠竟然都无力反抗,任由处置。
当然,那些住在房子里的强势公鼠也不好过。随着种群不断扩大,面对新生的公鼠,这些老的公鼠也难以应对,光是维护领地就用尽了全力,更别说去守护母鼠了。
而这些母鼠只有“既当爹又当妈”,除了照顾幼崽还要保护巢穴。就这样,母鼠也会逐渐变得狂暴,有时还会误伤自己的幼鼠。
面对陌生老鼠的入侵,这些母鼠没有能力对抗,变得压力巨大,甚至会出现“布鲁斯效应”,也就是受孕母鼠会停止生产。再加上公鼠也会攻击幼鼠,所以鼠群很难会有增长了。
直到第560天,鼠群的最大数量维持在2200只左右,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场地的极限。而在这以后,鼠群就开始迈向毁灭了。
幼鼠被母鼠抛弃,很难活下来,而母鼠们慢慢失去了母性。公鼠没有心思追求母鼠,每天只会进行吃饭、喝水、睡觉、梳毛这四个事。
按照这个趋势,约翰进行了推算,最后一只公鼠大约会在第1780天S去,而这也标志着这个老鼠的乌托邦走向了毁灭。
直到1973年约翰的论文成稿时,他本人对这个实验的解读是这样的:老鼠这种简单的生物都有可能走向末路,更何况是人类这么复杂的生物呢?
确实,乌托邦中的老鼠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和一些情形很相似,比如国外的监狱等。
那么老鼠的命运能代表人类吗?我想这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至少它让我们有了反思,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如今的生存环境。
随着科技逐渐发达和进步,我们似乎也在向往着一个乌托邦,可是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如今的环境上。
在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自然的保护,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地球母亲给予的,所以如何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值得我们保持关注、思考的一个长久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识别隐患的方法有哪些?
不同工厂,行业不同,隐患特性也不同,不过只要是工厂,以下隐患或多或少总是有的:
1.消防安全隐患,尤其是存在易燃可燃仓库或作业的
2.电气事故隐患,厂内变电站,电气设施的安装存在的问题,如未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开关等等
3.环境事故隐患,如废水废气的异常排放,危险废物的异常排放,化学品的异常泄漏等等
4.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如电梯、叉车等等,这类设备的安全隐患必须时刻注意
5.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就取决于你们的操作方式了,如是否存在机械事故方面的风险、工业卫生方面的风险。。。。。需要你们自己评估的(或请专业的公司来评估了)
人脸识别真的能扫到全身吗?
不能,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图像采集:不同的人脸图像都能通过摄像镜头采集下来,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的位置、不同表情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采集。当用户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
人脸检测:人脸检测在实际中主要用于人脸识别的预处理,即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中包含的模式特征十分丰富,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及Haar特征等。人脸检测就是把这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并利用这些特征实现人脸检测
如何判定一个细胞不是单细胞生物?
简单来说,一个细胞如果能独立完成摄食,运动,生殖,驱避危险等各种生命活动就是单细胞生物,比如细菌,真菌,原生生物,还有一部分藻类。
关于【生物识别方法都有哪些】和【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