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古生物的应用有哪些,中国古代有哪些类似山海经?
有名的比如:《聊斋志异》、《玄怪录》、《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还有一些可以参考《中国神怪小说大系》这套丛书~~~
还有:
北魏 姑且记为曹丕所作《列异传》;西晋 张华《博物志》;东晋 葛洪《神仙传》;南朝 刘义庆《幽明录》;宋人编撰的《太平广记》;宋代 张师正《括异志》;宋代 徐铉撰《稽神录》;明朝 罗贯中《平妖传》;清代 乐钧 《耳食录》;清末民初 还珠楼主 《蜀山剑侠传》。
转自知乎。
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方法给人治病看病的?
当然是中医。现在越来越多人重视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西医也不是万能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太平间这么个地方。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一点没错。现代医学发达是发达,可化学添加剂等一些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长期服用西药,会对人体各种脏器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那么,中医就强调未病先预,防患于未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才是最高明的?”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又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他们看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剑齿虎的复原图是什么样的?
早在17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英国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头骨,由于当时只有头骨被发现,而且头骨相对较圆,所以当时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史前巨人”的头骨。随着在同一地区越来越多的化石出土,考古学家们才发现弄错了,因为它是一种恐龙的头骨,它就是斑龙。
之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科普插画师Neave Parker根据斑龙已有的不完全的骨骼化石,将其复原成了这样:
不过,随着化石复原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的斑龙化石被发现,它的样子早已经被更正成了这样:
从两张复原图看,即使是同样的动物,由于已经灭绝和残缺不全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们也会将其复原成不同的样子,而且即使如今斑龙的复原图,也一定是与真实的斑龙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化石的复原,除非是发现了一具完全的化石,不然复原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
这不,又有人怀疑剑齿虎的复原图了,因为从剑齿虎的头骨化石看它拥有着很长的上犬齿,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如此长的上犬齿只能露在外面。
但是,在现存的动物中,有一种陆生动物,它的犬齿长度远远超过了剑齿虎,而且它的犬齿依然是在口中不外露的,它就是河马。
河马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它的牙齿特别的奇怪,因为大多数食草动物的牙齿都是比较密集而且臼齿发达的,这样有利于将粗纤维的植物嚼碎。但是,河马的牙齿就不同,如果河马张开它的大嘴,你只能看到上下颚上各有6颗巨大的牙齿,在下颚上,有四颗牙齿几乎是平行于嘴巴向前生长的,这是它吃草的主要工具,像一把铲子一样。
除了这四颗牙齿,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两颗下犬齿了,成年的河马拥有着平均30厘米长的下犬齿,最长可达50厘米以上,这个长度已经是犬齿较长的剑齿虎犬齿的4倍以上了。但是尽管犬齿长达半米,河马却没有露出牙齿。
非但如此,大嘴配合上粗壮且长的犬齿,让河马拥有了高达2500磅的咬合力(约合1100公斤),在陆地动物的咬合力中位居第二(湾鳄1800公斤)。在如此大的咬合力下,就连现存第二大的鳄鱼-尼罗鳄都得闻风丧胆。
那么,有没有可能剑齿虎的犬齿像河马的犬齿是不外露的呢?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剑齿虎头骨与河马头骨的对比:
从两张动物的头骨看,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上犬齿长,一个是下犬齿长,河马的下犬齿位于下颚的两侧,距离恰好超过了上颚骨的宽度。而反观剑齿虎的头骨化石,它的上犬齿之间的距离也通常超过了下颚骨的宽度,而且从上下颚骨的长度看,剑齿虎明显的是下颚骨更加突出,与河马恰恰相反。
如果是要露出上犬齿的话,下颚骨没必要如此的长,所以,极有可能剑齿虎的上犬齿是在嘴中不外露的。
其次我们再从现在猫科动物的犬齿中找一下答案,在如今的猫科动物中有一种中小型的猫科动物,它有着同比例最长的犬齿,被称为“现代小剑齿虎”,它就是云豹。
云豹是豹亚科下体型最小的成员,平均的体重仅有25公斤,而且它的头骨平均长度仅有17厘米,比猫科第四大的花豹头骨都小(平均23厘米),但是它却有着3.5厘米长的犬齿,这个长度已经能与老虎相媲美了。但是,云豹在正常状态下的犬齿是不外露的。(下图为云豹头骨)
写在最后目前科学家们对已灭绝的生物的复原也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一方面是因为化石的缺失,一方面是皮肉的完全消失。从现存的河马的长犬齿以及猫科下犬齿比例最长的云豹看,真实的剑齿虎极有可能是犬齿藏在嘴巴里的。
当然,目前已经有科学家们也这么认为,因为在网上我们看到的剑齿虎复原图虽然大都是犬齿外露的,但是依然有犬齿不外露的。
古人是如何分析出药材是治疗什么?
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世本》等。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之后,随着现代药品管理制度的建立,药品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二、“本草”与“中药”
(一)“本草”的含义。“本草”一词,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根据现存文献考证,“本草”之名,始于西汉晚期。《汉书》之《平帝记》《郊祀记》《楼护传》均有记载。
“本草”的含义,一是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 “本”在《说文解字》中训为“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本字作“艸”,训为“百艸也”。可见“本”的原始意义是根,“草”则是草本植物的泛称。韩保昇认为“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因此,我国习惯以“本草”代指中药。《墨子·贵义》有“譬若药然草之本”,算是最早以本草言药者。二是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中论述,认为扁鹊、淳于意、仲景、胡洽等历代名医用药“皆修药性”,为“本草家意”,并引用颜光禄之言,指出“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由此可知“本草”还指研究药理药性的专门学问,并与经方有一定渊源关系。
(二)“中药”名称的来源。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一词的广泛应用,与外来药物(尤其是西方药学)的输入直接相关。早期传入的外来药物对我国传统药学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历代本草之中,并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药学。如《新修本草》至少收载有27种药材不是中国出产;《海药本草》收录药物所注的产地大都是外国地名。随着17—18世纪我国西学东渐速度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便于区分,人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药物称为“中药”。如,在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由此可见,“中药”一词在20世纪初正式开始启用,成为我国传统药物的称谓;然而,广泛使用“中药”一词则较晚。在1950年之前,中医学校的教科书中和出版的药学书籍中罕有“中药”一词作为书名、学科名或机构名称。直到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才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一直沿用至今。
“中药”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内涵,随着中医药理论实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中药”主要用作药物的分类标准;20世纪初,“中药”是针对我国传统药物的一种称谓;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药”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药的统称。
三、发展历程
综观我国药物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 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一)历代本草和药物专著。历代学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提炼总结使得药物品种、法治等日益丰富,并著之于文献,即历代本草中。到清代,经著录的本草古籍达1000余种,保存至今的也有400余种。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作为最经典之作,为后世药学理论发展奠定基础。魏晋以来,本草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如《雷公炮炙论》是我国药学史上最早的炮炙学专著;《本草经集注》丰富临床用药内容,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模式。唐代在全国药物普查基础上修撰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年。宋代由国家组织撰修、雕版印刷《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等,使本草规范得以准确地广泛传播;《证类本草》囊括北宋以前的本草资料,被视为本草典籍承前启后的传世之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方制剂规范,收载大量方剂和制法;金元时期,张元素的药物专书《珍珠囊》开创以讨论药性、注重临床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本草体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考订详明、标纲立目、分类先进、体例严谨,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清代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新药和民间用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内容。
此外,在我国古代还有炼丹、炮制、食疗、药用植物等方面的专题著作。如《周易参同契》《抱朴子》,是早期炼丹术的代表作,表明当时中国在化学制药方面已趋于领先。《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药性赋》《本草蒙筌》《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对后世炮制都很有影响。《食疗本草》对食物治疗、食物鉴定颇有发挥;《饮膳正要》记载了少数民族食疗经验,并记述了蒸馏制酒法;《南方草木状》《本草原始》《植物名实图考》等,偏于药用植物来源、药材鉴别,真伪考订。同时,还有《履巉岩本草》《滇南本草》等一批记载地区药物的本草专书。
(二)收载药物。历代本草和药学专著对药物发展各有贡献,收载的药物不断增加。《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新修本草》载药850种,《本草拾遗》增收《新修本草》未载之药692种,二者合计1542种,《本草纲目》收载药物已达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又广补前人所未载之药。至此,见于药物学著作记载的药物数量已达2800多种。
(三)制药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中药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和丰富的用药形式,制药技术较为发达。
1.对于药物剂型而言,古代就有药性决定剂型、从临床用药需求选择适宜剂型的论述。早在商代就有汤剂使用记载,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有丸剂、洒(散)剂。该时期丸剂最为常用,出现有以酒、醋、油脂制丸的技术;《内经》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在“因病制剂”的原则指导下创制了各种药物剂型,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煎剂、丸剂、散剂、酒剂、坐剂、导剂、含化剂、滴剂、糖浆剂、软膏剂、洗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
晋代《肘后备急方》记载有黑膏药、干浸膏、浓缩丸、蜡丸、熨剂、尿道栓剂等剂型,并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并有专章论述。唐朝《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载“紫雪丹”“磁朱丸”“定志丸”等中成药至今仍在沿用。
宋朝是我国成药大发展时期,设立有专门的制药、售药机构(和剂局、惠民局)。同时期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了大量的方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成药775种,方剂791首(按剂型分,丸剂290方,汤剂128方,煎剂2方,煮散剂26方,散剂233方,膏剂19方,饼剂4方,锭剂2方,砂熨剂4方,丹剂77方,粉剂1方,其他剂型5方),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明代《本草纲目》收载中药剂型近40种,除记载丸散膏丹常用剂型外,尚有油剂、软膏剂、熏蒸剂、曲剂、露剂、喷雾剂等。明清时期,中药制剂品种繁多,剂型齐备,官方管理严格,其生产与经销得到进一步扩大。
2.在给药途径方面,战国时期除用药外敷和内服外,就存在有药浴、熏、熨等法;到东汉时期,给药途径就多达几十种,如洗身法、药摩法、含咽法、烟熏法、灌肠法等等。这些给药方法在后世都得到了保留并有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识别古生物的应用有哪些】和【中国古代有哪些类似山海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