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物的识别技术有哪些,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
早期的“智能制造”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形成的“智能制造系统”的概念: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IMS)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制造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
智能制造,源于工业领域的制造业。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在于,机器的功能表现不能遂人愿,人很难掌控机器的全部状态情况。比如说由于机器人原因而引发的工伤危害,机器不听人话,造成轧手、卷人等工伤事故;机器不容易改变和提升功能,任何的功能更改都需要重新开发某些甚至全部零部件;机器运行状态不为人知,且不说远程监控,就是人站在机器前面,也未必知道哪个零部件正常与否,还有多长时间需要更换;机器不灵活,例如无法像人手一样灵巧地装配零件;机器不认人,无法判断谁是合法的操作者并给以相应的配合;机器不会自主发声,告诉所有者或其他人,“我已空闲,请给我安排工作”,等等。
在机器不智能的时代,只能靠人的智能来弥补。但是,人的体力有限易疲劳,人的智力和技能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不可控,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限于人的辨别力是无法解决的,例如机器中的一个关键零部件现在复合受力是多大?环境的振动是否会引发加工质量问题?车间中的粉尘状态何时会爆炸?等等。
因此,人们一直期望在制造活动中能够有某种人体以外的“智能”要素的参与,无论是类似人还是其它生物的智能要素,加入到机器、生产环境或者生产的流程之中,使得整个制造活动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所有的状态信息都能实时获取和快速响应,所有的决策都恰当且及时,所有的产品特征变化(个性化需求)都能充分满足,所有的产品都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所有的制造过程都是高效安全的,所有的设备维护都是主动、预测式的,所有的企业运营都是高利润、低成本、绿色环保的,等等。
人的智能是各种智能的最高代表。智能是人类一种深刻的本质。人造智能是人造系统所具有的一种模仿、拓展和超越人类智能的能力。
实现人造智能的途径可以借助来自于工业界的工业智能、来自于IT界的人工智能、来自于跨界融合的CPS智能,或者其它种类的智能。未来趋势是多种智能技术的融合。
智能化包含哪些专业?
智能化研究方向有很多分支学科,包含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生物信息处理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超级计算方向等
未来最具潜力的十大科技公司?
互联网领域:字节跳动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成功的国际化互联网公司,旗下拥有今日头条、抖音、火山、西瓜、懂车帝等一众国民级APP,其中抖音国际版TikTok更是成为全球最火热的APP之一,地位直逼Instagram和Facebook,去年让川普都汗颜的存在。
字节跳动目前战略放眼全球,且自身拥有极强的增长方法论,并且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发力,很快将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顶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2.智能硬件:小米
一部手机起家,逐渐扩大为无所不做的小米全家桶,向来以物美、价廉、科技含量高而著称,国产手机销量已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而旗下的全家桶正在逐渐的覆盖中国人的每家每户。
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窗帘、智能门铃等等等等,几乎涵盖了家居的每个产品。当前新装修的房子中,一套小米全家桶几乎成了标配。
即使小米不出海,但依靠国内的智能家居市场,已经足以让小米成长为世界最大的智能硬件制造商之一了。


3.芯片:中芯国际
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主要是可以根据客户本身或者第三者的集成电路设计为客户制造集成电路芯片。
在中国被美国在芯片上疯狂卡脖子的背景下,中国最亟需发展的行业就是芯片行业,早日摆脱国外芯片的强依赖,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事情了,而是有关国家战略级别的重大意义。
而中芯国际将会是中国芯片企业中,最有可能担当起重任的企业。

4.新能源汽车:比亚迪
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销售额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公司,没有之一。
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十年内,基本上可以完全取代油车,而新的汽车领域中,比亚迪将取代传统的车企,一跃成为行业的老大,并将在国际上与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同台竞争。

5.新能源电池:宁德时代
同属新能源领域,其中电池是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点。宁德时代是中国的科技公司中,少数可以做到全世界最领先,且能让外国人来中国采购的公司。
其次,宁德时代也是受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被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几乎可以说是一路狂跑,其他的任何新能源电池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新能源爆发的今天,二十年内,宁德时代不存在对手。

6.量子通信领域:国盾量子
发源于中科大实验室,中国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军公司,甚至已经成为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开拓者。量子通信的技术壁垒极高,拥有极强的保密性特征,是未来通信领域的必然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内,迈在世界前列的领域之一。

7.图像识别:商汤科技
在图像领域,商汤、依图、云从、旷视并称视觉四小龙,彼此之间差距不大,相比之下,商汤略占上风。
在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就是图像识别,商汤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不错,拥有众多的科技专利,登上2019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50强。
人工智能爆发的当前时代,商汤科技的市场潜力巨大。

8.语音识别:科大讯飞
中国最有名气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之一,如果你用过讯飞的产品,一定会被他强大的功能所折服。实时转换语音成文本,实时文本智能朗读,实时语音翻译等,中国语音识别领域内的绝对老大,单单依靠语音技术,就已经成为千亿级别的科技公司。
2019年,美国把科大讯飞列入黑名单,也间接说明了科大讯飞的科技实力。

9.生物科技: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已建立十年,其从一家初创型公司逐渐成长为一家创新药明星公司,根据EndpointsNews发布的全球药企市值排行榜,百济神州已跻身全球前50强药企之列。目前,百济神州在中国大陆、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有4700多名员工,并相继完成了8轮融资。
中国抗癌药的研制龙头,一年掏出60亿做新药研发,势必要做中国的生物药业老大。

10.航天科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公司是我国最先进的飞机公司,拥有非常先进的隐身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应该排在第一位。中航工业公司能够设计生产歼20,歼16等先进飞机,现在歼20是我国最新的隐形飞机,在性能上能够与美国F22隐身战斗机性能相媲美。
航天科技除了在民用场景以外,更重要的是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保卫我们的主权领土安全完整。这是一切科技发展的基础。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公司以外,其实在每个领域,中国都有着非常多的高速成长的高科技公司,在他们不断地努力下,中国有朝一日终将超越欧美,成为第一科技强国
近年还有哪些技术可对大众开放应用?
科技云报道原创。
“在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进入秘密基地的识别技术一直在不断升级,从按密码的传统方法,到刷“手指”、刷“人脸”,再到更有未来感的虹膜识别,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还有《少数派报告》中,都在利用自己的虹膜领任务、确认身份……”
电影中大行其道的" 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包括如指纹、脸象、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例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这些似乎是远在天边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了智能手机及其他产品中。2013年9月,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iPhone5S面市,2017年3月,搭载虹膜识别技术的三星S8面市,2017年9月,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iPhoneX面市。
除了解锁手边的智能手机,无论是金融支付、机场通关,都可以借助生物识别了。
今年3月,亚航在马来西亚塞奈机场推出了自己的机场快速清关体验系统(FACES)。18岁及以上的旅客可以通过在机场值机区域的专用自助值机亭参加该计划。扫描一下大马卡身份证或支持芯片的护照,再看向摄像头,就创建了自己的生物识别标记。只要身份证件是有效的,这个生物识别标记在亚航所有航班的生物识别登机口都是有效的。
一向重视安全的银行业也已经开始尝试采纳面部识别中的一些尖端技术。英国莱斯银行今年4 月宣布将会试用微软的Windows Hello技术,用户可通过将面部对准电脑的网络摄像头,登录他们的网络账户。而美国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联合服务汽车协会,以及另一家来自英国的原子银行也会在智能手机应用上推出相同的服务。
在国内,人脸识别似乎特别受青睐,银行、证券、金融社保、交通、教育、电子商务等场景应用频频刷屏,热度居高不下。
2015 年,支付宝就曾向公众展示“刷脸”实现登录和修改密码,今年在杭州开出的“无人店”同样也利用了这项技术。平安集团的人脸识别已经在旗下17 个专业公司应用,帮助寿险、银行、普惠等公司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与此同时,招商银行率先启用了人脸识别用于辅助银行开户、风险评估等银行业务,并投放了远程视频柜员机(VTM),全渠道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最普及 虹膜识别最准确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6年全球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规模在150亿美元左右,到2021年这一数值将增加至305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340亿元。
被用来区别身份的人体生物特征主要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其中,生理特征是人与生俱来的,主要包括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廓等;而行为特征是人后天形成的,主要包括签字、声音、按键力度等。
基于这些特征,人们已经发展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较为主流的识别技术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语音识别等五类。
从各个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来看,指纹识别占比最高,人脸、虹膜等识别技术增长迅速。指纹识别占生物识别技术的份额最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预计到2020年将下降至52%左右;而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所占份额则不断增长,到2020年比重预计分别达到22.4%、9.6%、6.4%。
相比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在采集的便捷度上确实很高,但其准确度与采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光线充足、环境稳定等情况下,可能准确率接近虹膜识别,但是如果采集环境较差,精度也可能下降得很厉害。
如果只考虑准确度的话,虹膜识别的效果可能是最好的,因为唯一性最强。“一盯就解锁”的虹膜识别技术,不仅可以彻底解放人们的双手,而且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虹膜扫描是目前移动设备上最安全的生物验证形式。更有意思的是,对于消费电子行业来说,虹膜识别可以把解锁手机变成一种很酷炫的体验,也能应用在金融交易验证等场景。
但是,虹膜识别需要高度的配合性,需要把虹膜信息采集入库,同时使用中需要搭载专门的摄像头,这些都可能导致成本的提升。
因此,从各主要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来看,指纹识别技术最成熟且成本低;人脸识别使用方便且适用于公共安全等人群多的领域;虹膜识别安全性高但成本过高,普及尚需时日。
不同生物识别技术融合 “无感知”识别或成趋势
实际上,生物识别不但在技术上具有互通性,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生物识别技术也开始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目前部分银行采用的识别技术,就是虹膜、人脸二合一的方案:远距离可以使用人脸识别,近距离可以使用虹膜识别,两者无缝切换,两者相互结合,更为可靠和安全。
同时,指纹识别成本低、效果好,使用方便,因此也能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在办公室开会,需要使用手机回复信息,与其举着手机做人脸和虹膜识别,还不如直接指纹解锁来得方便;但如果正在处理一份大额交易,举起手机、抬头识别就更能保证安全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应该是一个识别技术多模态发展的局面,人脸将成为基础采集项,指纹和虹膜是可选项,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搭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大家都希望从用户完全配合,慢慢到中间状态的无感配合,最后终极目标是对完全不配合用户的准确识别,达到无感知识别的效果。
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背面 隐私与安全不可忽视
当诸如指纹识别、脸部识别等工具开始普及,人们的担忧也在同步升温。首先一点,这些新技术一定能将黑客挡在门外吗?
最近,三星的人脸识别技术被曝出相当容易被攻破,只要在镜头前放一张手机主人的照片,就能骗过采用生物识别的S8 手机。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有多种方式可供用户解锁手机,而面部识别只能用于解锁S8,不能用于“打开三星支付或加密文件夹”。
声纹识别同样存在一定风险。今年4月,就有一家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宣称开发了一款语音合成工具,只需要最短60秒的录音,即可“复制任何人的声音”。尽管团队的动机是改进语音合成技术,但这款软件的出现可以说明,基于语音的身份鉴别系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生物识别技术也很容易陷入“侵犯隐私”问题的泥潭。以虹膜识别技术为例,在传统的指纹采集过程中,指纹的收集是接触式的,就是说必须把手指按在一个传感器上持续几次,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指纹信息。而在虹膜数据采集时,红外线传感器可以在1到2米的距离上迅速扫描眼睛,几分之一秒内就可以记录下虹膜信息,采集对象有可能完全不知情。
收集到的生物信息都是加密而且离线存储,但如果发生未经同意就隐蔽收集虹膜信息的情况,我们或许就应该思考一下:电影《少数派报告》中,街上的广告牌看了人一眼就会推送定制的广告,甚至一旦身份信息泄露,只能“换眼保命”等会否真的成为现实?
不难发现,无论从发展的时间,还是应用成熟度的角度,生物识别技术离成熟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不同的识别方式各有优势,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场景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目前阶段来说,通过采取多种生物特征综合的核验方式,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而技术发展的同时,坚守信息安全与用户隐私将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关于【智能生物的识别技术有哪些】和【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