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设备分光镜是什么,虫洞真的存在吗?
爱因斯坦说有那就是有。
1963年,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在共同研究引力场方程时,提出来的一种可在不同维度时空实现瞬时移动的“时空隧道”,由于它是管道形状,很像一条虫子钻的洞,于是称为“虫洞”,又称“罗森桥”。
但是同样由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预言的黑洞,已在无数天文观测中得到了有力证明,而他提出的“虫洞”却迟迟没有探索到任何端倪。于是人们产生了疑问:
宇宙中是否真的有虫洞呢?最早提出虫洞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弗莱姆在1916提出的“时空隧道”。在1930年由爱因斯坦和罗森提出来,通过虫洞可以实现空间瞬间转移或时空旅行。
不过,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虫洞的任何证据,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由于它很像黑洞而被蒙混了。
看过《星际穿越》的人都知道,科学家为了人类未来从土星附近的一个虫洞穿越到了11.9光年外的鲸鱼座恒星系。
当然影片的描述不能作为论证,不过有科学家认为虫洞或许真像影片中的那样不是在任何地方都会出现。虫洞需要黑洞那样的超级引力以及“负质量”的中和,以能维持稳定的能量场。而反物质中就有负质量。说起反物质,我们知道那是多么稀有的物质,虽然人类在实验室中证明了它的存在,可茫茫宇宙中却难以发现。虽然也捕捉到了一些,可它是非常微量的。并且它会与虫洞的引力中和,那不是更难以发现了?
目前,虫洞只存在于理论中。不过由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预言的引力波、黑洞、引力透镜…都一一得到了实证,那么能实现“时空穿越”的虫洞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证实的。
为什么人看到物体能分出不同颜色?
人眼看到物体的颜色是因为该物体发射或反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人眼只能接收并感受到到整个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波长大约在380至780nm之间的可见光。
颜色是通过眼睛、大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可见光的视觉效应或称感受,人们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称为颜色。人类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心理等许多因素。
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电磁波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将一个光源各个波长的强度列在一起,就可以获得这个光源的光谱,一个物体的光谱决定这个物体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不同的光谱可以被人眼感受为同一个颜色,但是不同的生物所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因此颜色是一个主观的定义。
一个弥散地反射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白色的,而一个吸收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黑色的,大多数光源的光谱不是单色的,它们的光是由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混合组成的。
要描述一组光谱到底会产生什么颜色,还得理解视网膜的生理功能。
人眼中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能感受颜色,一般人眼中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感受黄绿色、绿色以及蓝紫色。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它对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敏感。
每种视锥细胞的敏感曲线是钟形的,视锥细胞依照感应波长不同由长到短分为L、M、S三种。因此进入眼睛的光一般相应这三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被分为4个不同强度的信号。每种细胞也对其他的波长有反映,比如绿光不仅可以被绿视锥细胞接受,其他视锥细胞也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信号,所有这些信号的组合就是人眼能够区分的颜色的总和。
人眼约能区分一千万种颜色,但是因为遗传或岁数造成的视觉细胞的差异,每个人看到的颜色有少许不同,不同波长的光在人类感觉系统中产生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光线本身的性质,假如一个人的一种或多种锥状细胞不能正常对入射的光反映,那么这个人能够区别的颜色就比较少,会被称为色弱或色盲。
大脑会对视觉器官感受到的颜色进行加工分析并通过经验对颜色信号进行判断,在看颜色时总是试图补偿光源本身的颜色,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光源下看到的同一种颜色实际上是不同的。此外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亮度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甚至在不同的文化中,对颜色的定义也会有差异,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青色被看做是蓝色的一种。
地球周围的真空无法传热散热?
感谢邀请,春节答题,且答且珍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题主的这个题目,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题主只是掌握了“真空无法传热”,却没有掌握热量传播的三种方式之一的热辐射,不然既然知道地球大气外层是真空,又是是如何接受太阳辐射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地球为什么是“恒温”的!
首先,地球之所以不至于温度过高也不过低犹如“恒温”一样,是在于地球拥有密度适中的大气层,由于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不会上升的过高,也不会在无太阳照射时下降的过低,由于大气层的自我调节作用,因此地球是处于一定范围的恒温状态。
我们都知道,由于月球表面是超真空的,没有大气层的调节作用,温度上升的快下降的也快,因此月球上白天温度最高为零上160℃,夜间最低为零下180℃,昼夜温差相差近340度。而地球上由于拥有密度适中的大气层,当太阳照射地球时需要穿透大气层才能到达地表,在大气层的层层反射作用下,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到太空,一部分太阳能被地表所吸收,使得地球白天的温度不会上升的过高;而到了夜晚无太阳照射时,由于地表白天储层一定的热量在夜晚得到释放,并且在地球大气环流作用下,各地区昼夜温度也适中处在一个交换的过程中,因此夜晚温度不会太低。
其次,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近71%,而陆地面积仅占约29%,可以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水球”,由于海陆比热容的差异,陆地上白天吸热快夜晚散也热快,而海洋白天吸热慢夜晚散热也慢,因此在海洋巨大“暖水袋”温控作用下,地球温度也不至于上升的过高也不会下降的过低。
最后,这与地球自身的赤道面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交角有关。由于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26',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间作“回归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光与地表倾斜角度会发生变化,角度越小获取的太阳辐射就越小,因此会出现南北半球各自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
太阳也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也是核聚变反应,氢弹炸得齑粉不留,为什么太阳还好好的?
估计现在就是小盆友也知道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了,而且还只是在内核一小部分发生反应,太阳巨大的质量将这个爆裂的核心牢牢的锁在中心,因此太阳看起来温顺如小绵羊,但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即使在太阳表面,无时不刻的释放这爆炸着人类试验过的最大的氢弹,但太阳依然安然无恙!
太阳表面的能量释放有多剧烈?太阳内核每秒有超过450万吨的质量损失,换算成能量大约有4.04×10^26J,而太阳直径高达140万千米,表面积达6087350987525平方千米,按此计算,太阳的每平方千米在每秒内需要释放66439380817764焦耳能量!大约相当于每秒都有15879吨TNT爆炸!
简单的说就是在太阳上,每一平方公里内,每秒都有接近1.6万吨的TNT爆炸,这个能量释放级别,如果在地球上的话,各位可以想象一下站在广岛原子弹爆心大约600米的位置,然后以每秒一颗的频率持续爆炸原子弹,请问各位有和感想?
太阳的认识历程各个天体都有一个发现时间,唯独太阳和月亮就没法来追溯这个历史了,因为抬头就能发现,相信史前人类一定早已发现了太阳。但我们真正认识太阳的时间并不久远!
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太阳研究的序幕,而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更是发现了太阳上的黑子,从1610年开始,人类有了太阳黑子的科学记录!1611年7月约翰尼斯·法布里丘斯第一次发现了太阳自转,克里斯托弗·谢纳尔则第一次测量了太阳自转速度在赤道和两极有很大的差异!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沃拉斯顿改善了牛顿的分光实验,在三棱镜前加上了狭缝取得了带暗线的连续光谱,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1814年德国光学专家夫琅和费制成了第一台分光镜,发现了明显光谱。
1858年秋到1859年夏,德国化学家本生发明一种煤气灯,将各种金属放在灯上燃烧,发现了明显光谱的差异,从而发明了光谱分析化学元素的方法。
到此时在发现十九世纪初发现的太阳光谱中很多暗线代表的含义,因此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大气层中含有氢、氦、氮、碳、氧、铁、镁、硅、钙、钠等几十种元素!
德国天文学家史瓦希是最早将太阳的温度、压力和密度放在一起计算太阳结构的第一人。史瓦希发现了太阳并不全是对流层,因为越靠近核心密度越高,密度变化反而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因此在日核周围有一个厚厚的辐射层,之外才是对流层,这一点非常重要(恒星生命周期与此相关)。
1920年爱丁顿提出太阳上氢聚变成氦产生能量,并且提出了在太阳内部可以产生更重的元素。、
1928年乔治·伽莫夫推算出了两个质子在不满足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穿透库伦障壁的量子力学公式,使得在太阳核心的高温处完成质子链反应的第一步,氕氕合成氘!
质子链反应
1939年汉斯贝特分析了氢聚变成氦的不同反应过程,他定义两种反应来源,一种质子反应链,另一种是碳氮氧循环,后者在太阳上的能量占比很低,但大质量恒星中会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碳氮氧循环
这就是我们认识太阳的过程,从太阳的黑子到自转到成分再到结构与能量的来源,齐活了!
太阳为什么还没爆炸?在这个问题中,上文史瓦希的计算非常重要,因为计算结果表明,在太阳内部并不是整个都是对流状,因为在高压下高温的物质密度变大难以形成对流,而在内核处的温度更是高达1300万K以上,压力则高达2500亿个大气压以上,也就只有太阳的核心处,才能满足氢核聚变的要求!
但由于量子隧穿效应(氕氕反应)的概率比较低,太阳燃料制造能力有限,因此内核部分的产生大量能量的氕氘反应数量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太阳高达100亿年的寿命就完全得益于这种慢慢的量子隧穿效应,就像调节燃烧速度的油门一样,它是恒星燃烧速度的调节阀门。
但即使如此,太阳内核每秒也有超过6.5亿吨的氢元素参与聚变反应,产生了大约4.041×10^26J的能量,不过这些天文计数的能量被压制在了内核处,只有通过光子的辐射慢慢向太阳表面爬,根据计算,一个光子大约需要十几万你才能从内核爬到对流层,然后再用28小时爬到太阳表面,最后经过8分钟半钟到达地球!
太阳内部光子行进路线
光子跨过十几万年的时间阻隔到达各位的眼前,请你珍惜每一颗光子,它们都在无比“黑暗”的太阳内部摸索了十几万年,所以各位有空去晒个太阳,不要让这些光子白白浪费在大地上!
关于【生物识别设备分光镜是什么】和【虫洞真的存在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